文|敬婷(富書專欄作者)
張小嫻說:「要是無法討好全世界,那就首先討好自己吧。別等憔悴了才知道要對自己好,討自己歡心,永遠不會太早和太遲。」
我們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,但至少能夠給自己一個溫暖的微笑。
在生活的舞台上,我們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。
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困難,就像是一場場精心編排的考驗,它們既是我們成長的催化劑,也可能是讓我們陷入困境的陷阱。
因此,我們必須學會識別并跳出這些潛在的陷阱,以便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斷地前進,開掛般地活出精彩。
那麼,究竟是什麼樣的陷阱,可能會阻礙我們通往精彩人生的道路呢?
缺少情緒管理能力
成年人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容易,關鍵是我們如何去面對情緒,解決問題。
看過這樣的動畫短片。
一個工地上,一個小木偶正艱難地拔地上的釘子。
這時,一個錘頭注意到了小木偶的困境。它彎下腰,輕而易舉地幫助木偶將釘子拔出。
隨后,錘頭向小木偶示意,希望小木偶能幫忙拔出插在自己身上的釘子,不然釘子插在自己身上很難受,讓它時常想捶打搞破壞。
小木偶機智地將錘頭的頭部旋轉180度,錘頭便順利地彎腰拔出了自己身上的釘子。
錘頭身上的釘子,就好像我們心中的壞情緒。
面對生活中的困擾,調整看問題的角度能幫助我們輕松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壞情緒如同一把雙刃劍,傷害自己的同時,也可能刺痛周圍的人。
學會調整心態,理智處理問題,才能避免讓壞情緒成為生活的絆腳石。
心理學家威廉·詹姆斯說:「改變你的想法,你就能改變你的生活。」
通過轉變視角,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管理情緒,還能更積極地面對挑戰。
森本正治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廚師,以其獨特的烹飪風格和對細節的專注而聞名。
在他的廚房里,正治先生總是能保持冷靜和專注,將烹飪視為一種藝術和冥想。
他相信情緒會影響到食物的味道,因此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。
這種情緒管理不僅提升了他的烹飪技藝,也使他的餐廳成了一個尋求心靈寧靜的場所。
正治先生將禪宗哲學融入烹飪中。
他通過烹飪傳遞內心的平靜和專注,讓每一位顧客都能在品嘗美食的同時,感受到心靈的寧靜和放松。
他的餐廳成了一個獨特的空間,讓人們遠離喧囂,享受美食帶來的愉悅和內心的平靜。
他的這種情緒智慧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烹飪哲學,也為顧客提供了一種超越味覺的深層體驗。
掌控情緒是個人發展的關鍵,還能向周圍的人散播正面效應,創造出美好的體驗和回憶。
情緒的穩定是內在修養的體現,也是通往成功的秘訣。
守好心中的明月,照亮人生的一片天地。
管理情緒,不僅是人際交往的智慧,也是自我轉變的最好途徑。
沉迷廉價短期快感
你覺得什麼事情更快樂呢?
去吃海底撈火鍋?還是刷了一晚上手機短視訊?還是終于實現了夢想?
心理學家伯拉罕·馬斯洛,他提出了一種理解人們需求的方式。
他采用了一種層次化的方法來解析人們的需求。
這些需求包括:基本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交需求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。
當我們的需求得到滿足時,我們會感到開心。
比如,通過手機上的社交媒體應用,我們能夠滿足自身的社交欲望,感受到與朋友們相伴的親近感,并體會到他們給予的認同和包容。
但是,當我們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時,就像爬到樓梯的頂端,我們會發現自己能做很多事情,這會讓我們感到非常滿足和快樂。
雖然玩手機游戲可以讓我們放松和開心,但這種開心通常不會持續很久。
當我們奮力追逐夢想,比如掌握一項技藝或達成一個目標,所獲得的愉悅尤為深遠,因為這標志著我們實質性的進步與自我超越。
很認同蘇格拉底的一句話:「世上最快樂的事,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。」
真正的快樂,總是披著自律的斗篷。
這種快樂需要汗水的滋養,無數晨昏的耕耘,以及堅定不移的意志力才能摘取。
張伯苓先生長期擔任南開大學校長,他的一生充滿了自律與奉獻。
有一次,他在校園里看到一個學生的手指被煙熏得焦黃,這讓他深感憂慮。這位學生因吸煙而影響了健康,這讓張伯苓意識到吸煙的嚴重危害。
于是,在校會上,張伯苓當眾做出了一個決定。
他把珍藏的呂宋煙全部銷毀,并鄭重宣布,從今往后,他將不再吸煙。
這個決定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,他們看到了張伯苓的決心和自律。
張伯苓的戒煙決定并非易事,但他堅持了下來。
他的身體逐漸恢復了健康,精神也更加煥發;他的決定也影響了周圍的人,許多師生也紛紛加入了戒煙的行列。
要想獲得長久的快樂和滿足,就得學會自律。
就好比說,你種下一粒種子,你得耐心等待,才能看到它長成大樹。
張伯苓就是那個懂得等待的人。
自律才是通往長期快樂和滿足的必經之路。
每一個人,其實都想擁有這種真實持久的快樂,讓自己的每一天活得更加充實有意義。
困于固定思維認知
在卡羅爾·德韋克的著作《終身成長》中,她將人類的思維模式分為兩類:
一類是固守成規的固定思維,另一類則是追求不斷成長的成長思維。
《成長型思維模式研究的文獻綜述》中的研究表明,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學生往往成績更好。
這種思維模式激勵他們勇敢地面對挑戰,堅持不懈地努力,并且能夠從每一次失敗中汲取寶貴的教訓。
同樣地,在職場上,培養成長心態對于員工同樣至關重要。
它不僅點燃了員工創新的火花,還提升了他們面對變革的適應力,從而推動了職業生涯的進步。
此外,成長型思維對個人的心理健康,也有著顯著的積極影響。
它可以提升了人們的適應能力,有效減少了焦慮和壓力,為幸福感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思維模式決定你能走多遠。
如果困于固定的思維模式,將離成功越來越遠。
最近,我和即將退休的娟姐一起喝茶,她有些遺憾地說:「眼看就要退休了,才發現自己錯過了很多機會。」
娟姐自從大學畢業后就一直在現在的公司工作,轉眼間幾十年過去了。
她的同事們有的升了職,有的換了更有挑戰性的工作,而娟姐卻一直在同一個崗位上,做著熟悉的工作。
她心里知道,這并不是因為公司沒有給她機會。
記得有一次,領導提出讓娟姐獨立負責一個重要項目,但她擔心自己能力不足,最終還是婉拒了。
還有一次,領導建議她利用周末參加業務培訓課程,提升自己的技能。但娟姐考慮到周末要陪孩子去補習班,就沒有參加。
娟姐總是因為各種原因,放棄了一些可能會讓她職業生涯更上一層樓的機會。
現在,娟姐的退休生活即將開始;她意識到,如果當時能更自信一些,更勇敢地接受挑戰,可能現在會有不同的生活狀態。
人要為自己的思維局限買單。
局限于舒適區,我們難以飛得更高更遠。勇于跳出思維牢籠,方能見識廣闊天空。
成長思維鼓勵挑戰自我、突破局限,而固定思維則束縛成長。
面對挑戰,關鍵在于不斷突破自我,追求更高目標。
堅持成長思維,方能實現夢想與價值。
在生活的舞台上,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。
正如史蒂夫·喬布斯所言:「你的時間有限,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里。
」
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不可避免,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。
學會善待自己,不斷提升生活的品質,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,這是我們的責任和權利。
要想避開那些讓我們停滯不前的陷阱,我們必須學會情緒的駕馭,拒絕短暫歡愉的誘惑,以及打破限制我們潛能的思維牢籠。
愿我們不斷超越自我,在人生的舞台上,展現出最耀眼的光芒。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